星空之路
The Way to the Stars
最后更新于
The Way to the Stars
最后更新于
20世纪的冷战见证了人类离开自己的摇篮、走向星空的旅程。起初,太空探索很大程度上带有冒险的色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自信心也随之增长。
1969年,和率先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当他们站在月球表面的时候,他们上空被称为“哥伦比亚”的指令舱里,正在安全的距离观察着他的同事们。
1982年,人类开始定期发射航天飞机,航天飞行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然而,人类在两次灾难性的事故中损失了两架航天飞机。分别是和。这两次事故也是对航天飞行的危险性的尖锐提醒。
国际空间站——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昂贵的人造工程、人类太空探索皇冠上的明珠——。
在影响深远的期间,航天活动的巨大耗资与人们的现实需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雪上加霜的是,已经超期服役的航天飞机终于结束了,而人类还没有可以取代它。第一次星空探索的热潮走向了尾声。尽管有诸如、、这样成功的火星探测行动以及其他一些探测器的发射,这些成功没能掩盖。
日本是最初几个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国家之一。与美国、欧盟与中国不同的是,它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本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策略,这一策略为日本奠定了经济危机后的科技领先地位,并使得日本很快崛起为新的超级大国。
一种简化版的日语——Jap-pidgin(新古日语),也随着日本的崛起而推广到全球,取代了英语、法语和拉丁语,成为了全球科学界通用的语言,每个理工科的学生都必须掌握这种“新古日语”。
不出意外,日本主导了新一次太空探索的热潮。事出偶然,2022年,东京大学一名默默无闻的大学生芦泽和子在寻找爱因斯坦的物理理论的应用方向的时候,找到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重大发现。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只能在微观尺度上存在,。但是芦泽和子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自然而然地,人们都怀疑芦泽和子搞错了——。但是他们很快就沉默了。实验证明了芦泽和子的正确性,出问题的反而是爱因斯坦的理论。
芦泽和子的理论证明了利用有限能量进行超光速飞行的可能性。隧道跳跃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此建立了起来。
21世纪上半叶,围绕隧道跳跃的相关实验层出不穷。最初,人们通过虫洞将一些小玩意儿从地球传送到了月球,随后进行的生物传送实验也取得了成功。
有了这些成功的实验作为基础,人们开始建造一对巨大的跳跃门,其中一个在完工后被部署在火星轨道进行后续的实验。隧道跳跃实验的成功再次刺激了公众对太空的热情,人类掀起了50年来前所未有的星空热潮。人类最原始的愿望便是在星海之间穿行,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将跳跃门送往哪怕最近的恒星,也需要耗时百年之久。
但是和计划成功后的巨大收益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了。实验完成后,在 2033年,火星轨道上的跳跃门开向了——这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整个航程将长达78年,这个时间比预期的要短很多,主要的原因是推动跳跃门的飞船可以轻装上阵,后续的燃油与补给都可以通过跳跃门直接送达。
当跳跃门启程后,人们又有了新的意外发现。
CE 2041年,跳跃门距离半人马α还有70年的航程,但是它与地球轨道上的另一个跳跃门之间的连接断开了。
在一年的疯狂研究之后,地球轨道上的跳跃门终于重新连接上了——但是连接目标却不是人类送出去的那个跳跃门,而是位于银河系内的某个为止、遥远区域的陌生跳跃门。
后续的研究证明,人类长期以来认为是黑洞或者中子星的信号源其实都是跳跃门,人类观测到的电磁信号都是这些外星跳跃门发出的量子信号。
在这样一个极为偶然的事件中,人类发现了一个跳跃门构成的巨大网络。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邀请。